欢迎访问!亳州市中医院测试版
 

一大笑就漏尿?可能是压力性尿失禁,得治!

来自:妇产科 孟辉   发布时间:2024/2/29 9:58:21

“是妇产科病房吗?新入院的两位70多岁老太太,子宫脱垂III度,压力性尿失禁,要求高主任会诊手术”。从大年初三至今,亳州市中医院已经为10余名中老年女性患者做了子宫脱垂手术。她们常年被漏尿、皮肤溃烂折磨,有的脱垂病史高达40年,还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


55岁的王女士(化名)从35岁之后就不敢大笑,一大笑就不由自主地漏尿。年轻时还好,近年来随着年龄增加,漏尿的症状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不敢出门的程度,因为“一出门就想找厕所”。万般无奈,她甚至找到医生,要求切除子宫,希望这样能解决自己的“难言之隐”。

亳州市中医院妇产科医生介绍,王女士的情况不是个例,不少中老年女性都存在医学上所说的“压力性尿失禁”。它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一种,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多发病,因各种病因导致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

据调查发现,我国已婚已育女性中,45%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随着二孩甚至三孩政策的放开,分娩次数增加,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也会随之增加。

顺产比剖宫产更易损伤盆底肌,康复效果也更好。

要知道,女性盆底肌肉对膀胱和子宫起到承托作用,并控制尿液和大便的排泄。在怀孕期间,逐渐增大的子宫和胎儿使盆腔肌肉承受了极大的压迫,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而分娩时的撕裂和可能存在的过度牵拉,会进一步加重损伤。这些损伤,很难在一朝一夕之间恢复。

盆底肌分为Ⅰ类和Ⅱ类肌纤维:

Ⅰ类肌纤维功能下降会造成脏器脱垂和阴道松弛。

Ⅱ类肌纤维功能下降可能会造成肌肉萎缩和压力性尿失禁。

如果产后不重视,盆底肌损伤修复,任其发展下去,这些相关症状就会随之而来。有研究表明,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产妇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概率高于剖宫产产妇,使用产钳或胎头吸引助产的产妇,产后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均低于剖宫产产妇。

与之对应的是,顺产产妇经过康复治疗后,盆底功能恢复会比剖宫产产妇更快。预防盆底功能障碍,产后盆底康复少不了。

当前普遍认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较多发生在围产期。因此,产后通过盆底康复或相关治疗,重建受损的盆底有关功能,对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特殊的意义。产后盆底康复是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技术,帮助女性改善妊娠及分娩过程中受损的盆底功能,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目前国内外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分为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式:病情严重者考虑手术治疗;比较年轻、轻中程度的患者,可以采用中医针灸、药物、自我功能锻炼、行为指导锻炼、生物反馈电刺激等治疗。自我功能锻炼属于辅助手段,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凯格尔运动、阴道负重训练等。其优点是随时可以进行,无场地和器械的限制,容易掌握。

药物治疗包括雌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α﹣肾上腺能激动剂等药物,通过副交感、交感以及内脏神经系统互相协作,调节盆腔器官。但药物治疗会产生失眠、疲劳、口干、恶心等副作用,临床上已经很少应用。

中医学认为,先天不足、肾气亏虚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病机,分娩时损伤气血尤其会加重肾气亏虚。

中医治疗通常选择调和冲任、升阳举陷、补肾益精、补中益气等方式,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手段有中药、针灸、按摩等。

其中手法按摩应用广泛,可以促进全身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小腹肌力,活血祛瘀,舒筋通络,有效改善盆腔支持组织松弛。临床常见的多为中医治疗方法配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等物理手段。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功能性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综合治疗来改善盆底功能。

Q:产后盆底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

A:一般来说,在产前孕妇就可以通过增强盆底肌肉收缩能力训练来促进顺利生产,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但通过机器的被动刺激进行盆底康复训练,需要在产后42天后,此时产妇恶露基本已经排干净了。一般建议做产后42天常规检查时检测盆底功能,根据情况进行对应的康复训练。

Q:听说排尿过程中突然中止可以锻炼盆底肌肉,这种方法科学吗?

A:排尿时突然中止只是让你意识到自己做了收缩盆底肌肉的动作。但这项运动本身会损害膀胱,因为括约肌和膀胱在排尿过程中是自然协调的过程,突然同时收缩膀胱和括约肌的行为,导致括约肌收缩时,逼尿肌没有很好收缩,这种紊乱如果持续进行,对膀胱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版权所有 亳州市中医院
皖ICP备190165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