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我院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张红艳、检验科主管检验师鲁文梦两位同志作为安徽第十三批援南苏丹医疗队队员,赴南苏丹首都朱巴执行为期一年的卫生援外任务。如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一月有余,张红艳作为这批医疗队中唯一的一名中医,是如何将中国传统医学播撒在遥远的非洲大陆的呢?
在朱巴教学医院的一棵高大芒果树旁,静静坐落着一间小小的中医诊室。这里,是中国第13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副主任中医师张红艳每日坚守的“阵地”,也是一扇中医文化远播非洲的窗口。
来此求诊的患者,大多深受疼痛或中风后遗症的困扰。其中一些已是中医的“回头客”,更多则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前来。而最终,他们无一不被中医的独特魅力所折服。
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患者令人印象深刻。他是张红艳在朱巴接诊的第一位病人,因中风导致右侧肢体活动障碍已一年有余。初次到来时,他被儿子用三轮车送来,几乎是半拖半抱才艰难挪进诊室。在此之前,他已断续接受针灸治疗约50次,肢体功能略有改善。张红艳经过详细查体,明确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伴运动性失语、吞咽功能障碍和便秘。
她在常规针刺基础上,特别加取哑门、吞咽穴、治呛穴以改善吞咽;配合头针强刺激治疗失语;并运用国医大师孙申田的“孙氏腹针”,结合腹部艾灸,调理其顽固性便秘。治疗中,她适时运用提插捻转手法,以增强针感与疗效。
张红艳在朱巴为当地人进行针灸治疗
令人惊喜的变化,在第一次治疗后的第二天就出现了。患者口水明显减少,原本行走困难,如今已能在搀扶下缓慢移步,下肢力量显著增强。陪同的儿子难掩激动,连声说:“You are good. Can I take photos?”(太好了,我可以拍照记录吗?) 在接下来的治疗中,他不停地拍照录像,用镜头记录下这令他信服的体验。
经过两周6次的隔日针灸,患者已能自己拄着拐杖走进诊室。他的手握力增强,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口角歪斜明显改善,呛咳减轻,就连顽固的便秘,也从依赖开塞露变为能够自主排便——整个人的状态焕然一新。
张医生表示,这类病例在国内并不少见。许多中风患者在进入所谓的“后遗症期”后,常被认为康复无望而放弃治疗。然而,针灸在这一阶段仍然能发挥显著作用,能够改善症状,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
每天清晨,诊室门口总会早早聚集起人群。不仅有等待看诊的患者,还有许多当地医学院的学生。他们中不少人对中医充满好奇与向往,却苦于学习途径有限,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去中国深入学习。助理Jacomb年纪稍长,是个不折不扣的“中医迷”,除了担任阿拉伯语翻译外,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面对这份炽热的求知欲,张红艳深受触动。她主动承担起带教任务,精心准备英文课件,把电脑搬到诊室,利用诊疗间隙为学生们开展培训。
张红艳在朱巴为大家分发中药香囊
在朱巴,张医生不仅是一位治病救人的医者,更是一名为中医播撒火种的使者。她正用实际行动,将针灸这门博大精深的技艺,扎根于这片遥远的土地,为当地培养属于自己的中医专家,让来自东方的智慧种子,在非洲大陆上生根、发芽,最终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