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只有电影里才有“杀手”?其实很多人的大脑深处可能潜藏着一颗看似安静的“不定时炸弹”——颅内动脉瘤。它可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引爆”,让健康瞬间崩塌,因此在医学上称为脑内的“沉默杀手”。
“急诊来了一位78岁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女病人,CT考虑动脉瘤破裂,病情危重!”神经外科主任王磊的手机响起,传来值班医生的声音,“好,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通知介入导管室、麻醉医生迅速到位,准备急诊手术!”。当手术快结束时,急诊又入院一位72岁的同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女病人,本该休息的医生们再次穿上沉重的铅衣与死神搏斗。经过一夜的战斗,两个病人手术均取得成功。
我院目前已建立了完善的脑卒中绿色通道,能够迅速、有效地完成从检查、诊断、急诊手术等流程。自今年1月份以来,我院神经外科已接诊了40多例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
一、什么是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并非真正的肿瘤,而是颅内动脉壁局部的异常膨出,就像血管壁上鼓起的一个“小气球” 或“小泡”。这个“小泡” 的壁通常很薄,随着血流不断冲击,它会逐渐变大,当压力超过壁的承受极限时,就会发生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这种出血来势汹汹,约30%的患者会在首次破裂后便会直接失去生命,即使侥幸存活,也可能留下偏瘫、失语、认知障碍等严重后遗症,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打击。
更惊险的是,颅内动脉瘤在未破裂时,大多没有明显症状,就像潜伏在体内的“间谍”,悄无声息地生长。部分患者可能会因动脉瘤压迫周围神经,出现轻微头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等症状,但这些表现往往不具特异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疲劳、偏头痛等常见问题,从而错过早期发现的机会。
二、怎样发现颅内动脉瘤?
不过,“沉默杀手”也并非无迹可寻,高危人群尤其需要提高警惕。有颅内动脉瘤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血管壁长期受病变影响,弹性下降,更容易出现膨出;此外,长期吸烟、饮酒或有头部外伤史的人,也属于高危群体。这类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如头颅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这些检查能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潜在的动脉瘤,为干预争取时间。
三、发现后,需要治疗吗?
一旦确诊颅内动脉瘤,也无需过度恐慌。医生会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较小、风险较低的动脉瘤,通常会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的方式,同时控制血压、戒烟限酒,减少破裂风险;对于较大或破裂风险较高的动脉瘤,则可以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或手术夹闭等方式,将“不定时炸弹” 拆除,降低破裂风险。
四、医生提醒
颅内动脉瘤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沉默”与突发性,但只要我们提高认知、重视筛查、科学应对,就能有效抵御它的威胁。关注脑血管健康,定期检查,才能为大脑筑起一道安全防线,让“沉默杀手” 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