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凌晨,刘先生因恶心呕吐来我院急诊科就诊,他原以为是像往常一样饮食不节导致的胃肠不适。随着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的突然出现,心电图检查提示窦性心律,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结合化验结果显示心肌酶、肌钙蛋白明显升高。心血管内科医生会诊后,迅速确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
与家属沟通病情后并取得同意后,我院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给予“心梗一包药”(阿司匹林300mg、替格瑞洛180mg口服、阿托伐他汀40mg口服)抗血小板和稳定斑块治疗,同时静脉注射普通肝素抗凝。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接到通知后迅速到位,为刘先生实施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发现刘先生回旋支急性完全闭塞,随即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及时开通闭塞血管,挽救了濒临坏死的心肌组织,整个手术过程历时37分钟。术后,刘先生安返病房,术后胸痛症状完全消失,经过数天的住院治疗和康复指导,刘先生顺利出院。
追溯病史得知,刘先生既往并无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但他有几十年的吸烟史。心梗与吸烟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现刘先生已经积极戒烟,事后病人及家属非常后怕,若当时未能及时就医,错过救治时间意味着无法拯救坏死的心肌细胞。刘先生的案例展现了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以及“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治原则。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因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相应区域心肌细胞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缺氧,最终引起心肌坏死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从完全无症状到猝死均有可能出现。典型的症状通常包括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这种疼痛常被患者描述为“压榨性”、“紧缩感”或“沉重感”,如同“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程度剧烈难以忍受,持续时间多超过3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完全缓解。这种疼痛常向左上肢、颈部、下颌、背部或上腹部放射,部分患者可伴有恐惧感或濒死感。然而,临床上有相当比例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和女性)表现为非典型症状,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刘先生最初就诊时的恶心、呕吐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胃肠道表现,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导致胃肠道淤血有关。
王玉龙主任表示,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信号不总是胸痛,其他非典型症状还包括:呼吸困难、不明原因的疲乏或虚弱、晕厥、不典型部位疼痛等,要提高对非典型症状的识别能力,避免延误就医。